高球人物2016-07-26

高爾夫小鮮肉

布萊森.狄尚波肩負一項使命,而高爾夫只是其中一部分
有些球員註定要以鮮明的個人形象名留青史。戰績只是因素之一,深具親和力的個性、有趣的言談以及率真的行事風格才是最根本的原因。而布萊森.狄尚波(Bryson DeChambeau)正是這樣一位與眾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的高壇新寵兒。
高爾夫小鮮肉

現年22歲的狄尚波業餘時期大器晚成,最後才演出大爆發,不到一年就成為圈內人關注對像。

狄尚波獨樹一格的個人風格的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。狄尚波之前在南美以美大學主修物理,所以他也以兩本科學背景深厚的高爾夫書籍打造自己的球技:「高爾夫機器」(The Golfing Maching)和「向量推球」(Vector Putting)。「高爾夫機器」是荷莫.凱利(Homer Kelley)於1969年出版的高爾夫教學書籍,五年前狄尚波受了這本書的影響決定打造一套等長的鐵桿。他戴了一頂很有特色的帽子,讓人聯想到班.侯根(Ben Hogan),不過仔細一看反而更像潘.史都華(Payne Stewart)或卡文.培特(Calvin Peete),尖銳的頭形則酷似美式足球員羅伯.格隆科夫斯基(Rob Gronkowski)。而他6呎1吋、200磅的身材也頗有蘇格蘭佬的架勢。這個滿腦子科學的怪胎閒暇時喜歡玩桌球、推圓盤遊戲以及走繩運動(在兩棵樹之間綁一條繩子,然後行走其上),他表示這些活動都有助於改善「本體感覺」,翻譯成白話文就是「協調能力」的意思。

狄尚波當然也擁有高超球技,去年繼傑克.尼克勞斯(Jack Nicklaus)、老虎.伍茲(Tiger Woods)、菲爾.米克森(Phil Mickelson)和雷恩.摩爾(Ryan Moore)之後,第五位同年內贏得NCAA和美國業餘錦標賽勝利的選手。截至今年名人賽,他以業餘身份參加七場職業比賽,六場晉級,包括去年澳洲名人賽並列第二名。他的目標是效法喬丹.史匹斯(Jordan Spieth),在這個球季取得PGA巡迴賽資格。

狄尚波懷抱一個宏大志向,希望有朝一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,吸引更多人加入高爾夫行列。他表示是受了阿諾.帕瑪(Arnold Palmer)熱心回饋社會的啟發,而且有信心可以達成目標。

狄尚波具備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衝勁,自認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難得倒他。左手倒著寫自己的名字即是一例。「我並非天賦異秉,而是靠著不斷苦練,」他以老成持重的聲調說道。「無論是學習阿拉伯語和俄羅斯語,或是換一種綁鞋帶的方法,只要下定決心,沒有辦不到的事情。我並是特別聰明,靠的是勤能補拙。任何我喜歡做的事情,只要全心投入就一定做得好。我熱愛歷史、音樂、高爾夫,我也熱愛學習和生活,無論做任何事都要做到最好。」

沒錯,狄尚波這種態度不無譁眾取寵和自我炫耀之嫌,但是從未因此受到其他業餘選手、甚至職業球員的排斥。

「布萊森不是簡單人物,他所做的一切看似特立獨行,其實都經過深思熟慮,」史丹佛大學明星球員、昇陽電腦創辦人史考特.麥克里尼(Scott McNealy)之子馬佛瑞克.麥克里尼說。「一開始不免遭受異樣眼光,但是到最後都能贏得對方的尊敬。」

「我並非天賦異秉,而是靠著不斷苦練…無論做任何事都要做到最好。」

狄尚波家教甚嚴,他父親強恩曾打過迷你巡迴賽,現在擔任俱樂部球師,他總是教導兒子以寬容和體諒的態度對待球伴和裁判。於是在前輩職業選手眼中狄尚波是個謙恭有禮的好青年,他們也注意到他花在練習場的時間不亞於維傑.辛(Vijay Singh),只不過步調更快。不過更令他們佩服的是,姑且不論正統與否,狄尚波如此年輕就已找到並信任自己獨特的揮桿方式。

「他的心態相當成熟,對自己所走的路堅信不疑,我很欣賞這一點,」亞當.史考特(Adam Scott)說,他曾經和狄尚波在澳洲比賽同組,對他研判果嶺的能力印象深刻。羅瑞.麥克羅伊(Rory McIlroy)曾在杜拜試打過狄尚波那套大名鼎鼎的球桿,而他阿諾.帕瑪邀請賽最後一輪打出65桿時,同組的狄尚波也不遑多讓打出66桿,他對狄尚波因而抱持很高的評價:「布萊森控球很穩,對自己的揮桿深信不疑,前途無可限量。」

狄尚波面對麥克風同樣展現自信丰采。今年一月在阿布達比的比賽第一輪打出64桿取得領先,可惜每下愈況,最後只以並列54名作收,但是面對國際媒體的大陣仗他依舊侃侃而談。

「那是一個可以向全世界吐露心聲的大好機會,」他說。「我很樂意把握這個機會,並且樂在其中。這是我長久以來一直苦無機會做的事情。」

在吐露心聲的過程中,狄尚波展現淵博的知識,牛頓第二運動定律、聖經經文(歌羅西書3章23節:無論做甚麼,都要從心裡做,像是給主做的,不是給人做的。)、愛因斯坦和艾迪生的趣聞佚事信手捻來。

當然,狄尚波也會引述「高爾夫機器」一書中艱澀的理論,例如例如第10章第7節A款中關於「零位偏移」的說明。他是在15歲的時候在教練邁克.史萊(Mike Schy)的引介下初次接觸此書。

荷莫.凱利的這本著作雖然有一小批死忠擁護者,不過一般認為和巴比.克蘭培特(Bobby Clampett)以及馬克.歐葛拉迪(Mac O’Grady)的遽然隕落脫不了干係。有越來越多人對當代職業球員過度依賴科技和生物力學,因而侷限天賦發揮的現象感到不以為然。另一方面,自學出身的布巴.華生(Bubba Watson)和揮桿不盡正統的史匹斯的出現,多少已讓鐘擺擺向肯定和信任個人風格的傳統。

然而22歲的狄尚波卻堅信兩種方式其實可以兼容並蓄。

「這本書的真義經常遭到誤解,」他說。「由於它是立基於科學,所以人們誤以為它是在教授單一揮桿方式,事實上它的原理原則適用於所有人,因為體型不同而產生各種個別差異。而這種個人化的特質,正是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。高爾夫並非一條單行道,而是有千百種不同方式。」

狄尚波最後總結道:「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技巧上的基準線,幫助你的身體自動執行擊球任務。摩伊.諾曼(Moe Norman)何以能夠每次擊球都筆直如箭?他並非思慮周密,而是放空心思,身體自動完成擊球動作。他已找到揮桿的基準線,接下來就讓身體自由發揮。這就是高爾夫的終極勝利。」

「摩伊.諾曼何以能夠每次擊球都筆直如箭?他並非思慮周密,而是放空心思,身體自動完成擊球動作。」

這本書的原理原則促使17歲的狄尚波打造一組等長的球桿,以及3號鐵桿到高吊挖起桿的脊柱角度和揮桿平面都一模一樣。這組球桿設定長度為37.5英寸,6號鐵桿標準長度。底角72度,比標準高直10度。所有桿頭都設定285公克,以獲得一致的揮桿重量。

狄尚波使用大尺寸握把,幾乎全用手掌握桿,曲腕幅度很小。這種揮桿法可以將桿面旋轉降至最低,增進準確度,但是下桿幾乎沒有延後釋放桿頭,不利於產生力量。不過由於他的揮桿非常寬大,再加上快速轉動身體通過擊球區,所以仍然可以產生相當大的力量。狄尚波揮桿最大特徵在於球桿循相同路徑上桿和下桿,完全體現「零位偏移」的揮桿理念。

狄尚波的1號木桿、3號木桿和混血桿都是標準長度,揮桿方式也並無太大不同,都是以提升命中球道和果嶺的準確度為目標。

「這是一款擊球筆直的優質揮桿,但是恐怕難以稱霸高壇,」強尼.米勒說(Johnny Miller)說。「由於幾乎沒有任何手部動作,所以不利於距離控制和產生力量。高大強壯的體型是布萊森能夠成功運用這種揮桿方式的主要原因。」

狄尚波揮桿火力相當旺盛,1號木桿揮桿時速達到113英里(PGA巡迴賽平均112.99英里),飛行距離290碼左右(PGA巡迴賽平均290.1碼)。如果想增加擊球距離,狄尚波就會擴大站位,並增加曲腕幅度,將揮桿時速提升到125英里,開球距離衝到340碼以上。

「向量推球」一書則幫助狄尚波培養出優異的果嶺研判能力,贏得美國業餘錦標賽勝利就是最好的證明。挖起桿明顯是他的弱點,不過他和教練都不認為和球桿較標準長兩寸或是缺乏曲腕動作有關。「原因很簡單,」教練史萊說。「單純是因為從小缺乏練習。他太過專注於全揮桿擊球。所以只需要多加練習即可。」狄尚波還是以一貫的態度回應:「如果我有心提升挖起桿擊球能力,就一定辦得到。」

自我要求甚高的隊員和學生
強大的意志力是優點,也是缺點。狄尚波從小數學成績優異,少年時期擅長足球、籃球和排球。但是他對團隊運動殊無好感,「因為他無法忍受其他隊員沒有像他那般努力,」他父親強恩說。

狄尚波一旦鎖定高爾夫,就發奮學習。「布萊森凡事都要驗證之後才會認同,決不會輕易相信我拋出的答案,他提問的深度以及執著的精神使我體認到自己並非他的良師,」強恩說。「於是我帶他去見邁克。我和他交情深厚,深知他最懂得傾聽和引導青少年。」

狄尚波立刻迷上史萊的教學器材和設施,奉「高爾夫機器」為圭臬之後,更是側重練習勝於打球。「布萊森對高爾夫揮桿的瞭解超越同年齡的球員,」史萊說。
雖然狄尚波在練習場上是一個「冷靜的實驗者」,但是在球場上卻經常因為求勝心切而壞事。

狄尚波在南美以美大學前兩個球季表現並不出色,虔誠的他有時會打電話向母親傾述,質疑為何練習如此之勤奮,但是上帝仍然未能眷顧他。

2014年大二時甚至一度考慮退出高爾夫。「我極度沮喪,」狄尚波說。「我經常打出75或76桿,脾氣壞透了。」就在這個時候,史萊遞給他另一本書,威斯.尼爾(Wes Neal)撰寫的「完美運動員手冊」。狄尚波讀後頗有領悟。「我錯在將高爾夫成績當成生活重心,」他說。

不久之後,狄尚波前往比佛利鄉村俱樂部參加西部業餘錦標賽,他發現自己突然沉靜下來,站上第1洞開球台不再忐忑不安,不再為了打出壞球而飆髒話。最後一洞,對手長推球進洞勝出時,狄尚波還很有風度的向他道賀。「我終於領悟到,勝負不是重點,重要的是你在任何情況下的反應。無論順境或逆境,都應展現優雅風度。能夠在每一刻都做出最好表現,這當然也包括高爾夫擊球,即使不刻意為之,我反而可以打出更好成績。此後我的人生有了180度的轉變。」

翌年,狄尚波一口氣拿下NCAA和美國業餘錦標賽勝利。「它們是我到目前為止最大的成就,但是所帶給我的衝擊卻遠遠比不上我在比佛利鄉村俱樂部的頓悟,」他說。「我為自己選擇了一條最困難的道路,因為它設定了一個崇高的標準:每一刻都做出最好表現。」

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Golf Digest (USA edition)(May/ 2016),Copyright 2016 the Golf Digest Companies, which is a subsidiary of Advance Publications Inc.

好文章與好朋友分享!請分享本文,讓朋友們與您同享新知!

TOP